全国服务热线:400-6226-992
全部分类
化玻

烧器类 量器类 皿管类 瓶斗类 标准口类 成套仪器类 特规类 温度计、浮计类

>
烧器类>
导管 复合肥定氮仪 茄型烧瓶 烧杯 烧瓶 蒸发瓶 蒸馏器
量器类>
量杯 量瓶 量筒 容量瓶
皿管类>
比色管 比色皿 标本管 表面皿 玻璃棒 玻璃管 玻璃进样器 采样管 测氟管 层析柱 衬管 抽气管 导管 滴定管 滴管 定硫管 冻干管 多孔玻板吸收管 多肽固相合成管 发酵管 分馏管 分馏头 分馏柱 盖玻片 干燥管 干燥塔 过滤管 核磁管 挥发油测定器 活塞 接管 接受管 接头 结晶皿 聚焦皿 康卫皿 扩散管 离心管 量器管 裂解管 毛细管 内插管 培养皿 配件 取样管 染色缸 染色烧管 融点测定管 石英半圆舟 石英方舟 石英管 试管 双排管 双球型三氧化铬氧化管 透视管 雾化管 吸管 吸收管 锡还原管 消化管 消解管 消煮管 氧化管 氧气量管 样品管 移液管 粘度管 蒸发皿 蒸馏管 蒸馏柱 锥形管 自动加液管
瓶斗类>
安培瓶 安全瓶 比色瓶 比重瓶 标本瓶 标准瓶 采样瓶 测醛瓶 层析缸 称量瓶 抽脂瓶 滴定瓶 滴瓶 顶空瓶 杜瓦瓶 放水瓶 坩埚 果酒瓶 缓冲球 鸡心瓶 集气瓶 接收瓶 进样瓶 酒精灯 菌种瓶 刻度浓缩瓶 离心管 离心瓶 龙头瓶 漏斗 滤瓶 梅酒瓶 密度瓶 培养瓶 培养摇瓶 配件 喷瓶 喷雾瓶 茄型瓶 青霉素瓶 球磨口瓶 取样瓶 溶解氧瓶 砂芯滤球 闪烁瓶 试剂瓶 水准瓶 吸收瓶 洗瓶 香精瓶 消解瓶 血清瓶 盐水瓶 厌氧瓶 样品瓶 真空瓶 蒸发瓶 种子瓶
标准口类>
玻璃塞 二口连接管 反应管 反应瓶 分馏头 分馏柱 干燥管 缓冲球 加压球 搅拌器套管 接管 接管塞 接受管 接头 冷凝管 配件 气体分析器 双口管 四通瓶 旋转瓶 油水分离器 蒸馏管 蒸馏头
成套仪器类>
比色法测砷器 测砷器 常量定氮仪 穿孔萃取仪 定量加液器 二氧化硫测定装置 二氧化碳测定仪 复合肥定氮仪 干燥器 钢铁定硫吸收器 古蔡氏测砷器 固体气体吸收器 挥发油测定器 回流吸收装置 减压计 开口反应器 流量计 硫化物吹气反应装置 罗氏泡沫仪 凝固点测定装置 配件 气体发生器 气体分析器 气体洗涤器 水份测定器 酸化吹气吸收装置 酸化吹气仪 液氨测定器 银盐法测砷器 粘度计 蒸馏瓶 蒸馏器 脂肪抽出器 自动加液器
特规类>
玻璃 玻璃棒 玻璃防潮箱 玻璃分针 玻璃过滤器 玻璃片 玻璃研钵 玻璃珠 层析柱 抽出筒 滴点3号 电解池 定量加液器 反应釜 防倒吸鼓泡器 放大镜 放气阀 分馏头 复合肥定氮仪 盖玻片 干燥器 核磁管 恒温玻缸 活塞 搅拌棒 接受管 接头 冷阱 离心管 流量计 硫化锌胶体制备溶液装置 培养瓶 配件 溶出杯 渗漏筒 石英片 试剂瓶 双层循环水杯 水槽 填充料 涂布棒 脱水柱 微量移液器 细胞爬片 研钵 研磨棒 研磨器 样品杯 液面水位计 油水分离器 载玻片 展开槽 蒸馏器 注射器
温度计、浮计类>
比重计 分馏头 流量计 密度计 温度计 压力计 粘度计
仪器

称量 分析仪器 光学仪器 力学仪器 电化学仪器 合成/纯化 混合/分离 加热/制冷 粉碎/切削 气象/环境检测 箱体/存储/干燥 送液/加压/减压 清洗/净化/消毒

>
耗材

分离/过滤/萃取 加热/降温 检测耗材 清洁/消毒/回收 取样/加样 容器/收纳 塞子/密封 蒸发/干燥 生物通用耗材 身体防护 手部防护 头部/面部防护 足部防护

>
历史上那些因意外而诞生的化学

云试剂-科学材料城 / 2019-03-30

科学粮草官:历史上那些因意外而诞生的化学

一、青霉素

1928年,药理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偶然发现他正准备丢弃的培养皿中奇怪的现象。和其它培养皿不同,里面的霉抑制了它周围细菌的生长。弗莱明开始对真菌进行实验,1938年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接替了他的工作,提高了这个新型抗生素的纯度。二战爆发后,制药公司每月生成6500亿支抗生素,使得数以千计的士兵免于因感染而死。一些研究推测青霉素的发明拯救了2亿条生命。

 

二、万艾可(伟哥)

80年代,辉瑞发明了一种药物,来降低血压,治疗心绞痛,但临床实验的结果很令人失望,它既没有缓解胸口痛也没有降低血压。当辉瑞准备放弃对这种药的研究时,药物实验志愿者们报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副作用-勃起。

这种新药看起来可以控制血液导向阴茎,因此辉瑞将研究的目标转向有勃起功能障碍的人。1998年,万艾可开始面向大众,今天也一直是最畅销的药,辉瑞每年靠它可盈利20亿美元。

 

三、麻药

无痛手术的灵感最早起源于上流社会的嗑药派对,19世纪,上流社会喜欢在“欢笑派对”上聚在一起吸氧化亚氮(笑气)这样会使人头晕、傻笑并且麻木。之后的数10年没有科学家想过要利用这种眩晕药物的麻醉功效。

 

但据说1844年,牙医霍勒斯.威尔士参加一个大笑派对时,目睹了一个男人受了重伤之后却丝毫不感觉疼痛,第二天,威尔士吸了一些氧化亚氮之后,拔掉了自己的一颗牙,也同样没有任何感觉。

 

四、溴的发现

1824年,法国一所药学专科学校的22岁青年学生波拉尔,在研究他家乡蒙彼利埃(Montpellier)的水提取结晶盐后的母液,进行了许多实验.当通入氯气时,母液变成红棕色.最初,巴拉尔认为这是一种氯的碘化物溶液,希望找到这些废弃母液的组成元素.但他尝试了种种办法也没法将这种物质分解,所以他断定这是和氯以及碘相似的新元素.巴拉尔把它命名为muride,来自拉丁文muria(盐水).1826年8月14日法国科学院组成委员会审查巴拉尔的报告,肯定了他的实验结果,把muride改称bromine,来自希腊文brōmos(恶臭),因为溴具有刺激性臭味.实际上所有卤素都具有类似臭味.溴的拉丁名bromium和元素符号Br由此而来.


事实上,在巴拉尔发现溴的前几年,有人曾把一瓶取自德国克鲁兹拉赫(Keluzilahe)盐泉的红棕色液体样品交给化学家李比希鉴定,李比希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就断定它是“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之时,立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那瓶液体放进一个柜子,并在柜子上写上“耻辱柜”以警示自己,此事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闻.

五、麦角二乙酰胺

六、1938年,科学家艾伯特.霍夫曼为了探索麦角酸是否具有刺激呼吸的作用而对其展开研究,一种被称为麦角二乙酰胺(LSD)的化合物因为无用而被丢弃。然而,5年后霍夫曼决定再对其进行一次研究,当他人工合成LSD时,意外地经由指尖吸入了少量成分后,对这种药物的神奇特性大为吃惊。

在通过自己进行了多次实验后,霍夫曼产生了强烈的幻觉,并且对于时间、声音和颜色感到混乱。20世纪60年代,LSD在反对主流文化圈内异常火爆,然而由于它强烈的致幻作用,LSD在除墨西哥和葡萄牙以外的世界大多数地区都是违禁的。

 

六、三氯蔗糖

1970年代,泰莱公司和英国伊丽莎白王后学院的一位学者合作,研究蔗糖经过分子修饰之后作为杀虫剂的使用。有一个实验品是用三个氯原子取代了蔗糖的三个氢氧基团。这位学者叫他的学生去测试一下这个样品。英文里的“测试”是test,其发音跟“品尝”(taste)差不多。他的那位印度学生听到导师的要求估计有点诧异,但也没有多问,就用自己的舌头去“taste”样品了。结果发现,这东西甜得一塌糊涂。

这个东西就是三氯蔗糖,也有人叫它“蔗糖素”,其甜度是蔗糖的600倍左右。只要一丁点,就甜的不行。跟此前流行的甜味剂糖精和阿斯巴甜相比,它不仅甜度更高,甜味也更加接近蔗糖。如果能够通过安全审核作为甜味剂的话,就会比糖精和阿斯巴甜更有吸引力。

七、碘元素

18世纪初,制火药的KNO3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成了紧俏商品,于是许多人开办了生产KNO3 的工厂,住在巴黎城的药剂师库尔特瓦斯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用海藻灰烬的溶液与NaNO3溶液反应,生产KNO3,并用硫酸去掉某些杂质。

1811年的一天,准备加班的库尔特瓦斯正在工作室吃饭,这时他喂养的那只小猫跳到了他的肩上,库尔特瓦斯刚想伸手去抚摸它,小猫却又跳到地上,还撞倒了一瓶浓硫酸,瓶里的浓硫酸全部淌到了盛海藻灰烬溶液的盆里。正想发火的库尔特瓦斯突然发现盒里冉冉升起一股呛鼻的紫色蒸气,蒸气遇冷后竟变成了有金属光泽的紫色晶体。库尔特瓦斯在对紫色晶体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尚未发现的新元素。1813年,盖·吕萨克等3位化学家在对紫色晶体进行鉴定后,将它命名为“紫色元素”,汉语翻译为“碘”。

 

八、1879年,美国化学家福尔贝正在全力研究染料。有一天,他从实验室回到家中,没有洗手就拿起马铃薯吃了起来,可是没有加糖的马铃薯却异常地甜。福尔贝猜测这甜味物质肯定是自己在实验时无意制得的,想到这里,他连饭都吃不下了,就奔回实验室,冒着中毒的危险,把当天实验药品全都尝了一遍,终于发现有一种白色晶体苦中带甜。从此,福尔贝放弃了对染料的研究,转而研究这种白色晶体,不久,他发明了糖精。

 

九、波尔多液 

1882年,在法国西部的波尔多市,有一位园丁,他种在马路两旁的葡萄常常被过路的馋嘴人偷吃了,于是他一气之下,就把苦味的蓝矾水跟涩味的石灰乳和在一起洒到了葡萄树上,过路的馋嘴人以为洒了毒药,也就不敢再偷吃葡萄了。就在这一时期,波尔多的葡萄都受到了霜霉病的侵害,园丁们想尽了办法仍免不了果树大片枯死。可是,马路两旁洒了蓝白色药液的葡萄树却依然枝叶茂盛。波尔多大学的米亚尔第教授在散步时发现了这一奇异的现象。

米亚尔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试验,终于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Cu2+是有毒的,所以它可以杀菌;石灰乳虽然无毒,但它能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CaCO3薄膜,覆盖在Cu2+表面,从而延长了Cu2+对病菌的作用。

 

十、不锈钢

英国学者布里尔利是一个军工厂的工程师,他于1913年开始致力于枪管用的合金钢的研究。有一天,他经过自己丢弃的实验废品堆时,发现许多废品因风吹雨淋都生了锈,唯独有一种铬镍合金钢废品仍银光闪闪。布里尔利欣喜若狂!从此“不锈钢”就诞生了。

 

十一、人工降雨

二战后期,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青年科学家谢福制造了一台能产生寒湿空气的小型致冷器。他希望借助于这台致冷器能找到一种适于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的细微颗粒,从而解决飞机机翼在穿过云时结冰的难题。每天,谢福一到实验室就开启致冷器,然后向致冷器里呼一大口气,再向冷气中投放少许粉未,看它能否使水汽凝结。几个月下来了,竟然没有一种粉未可以形成雪花或雨珠凝结的中心。

1946年7月的一天上午,冒着炎热仍进行实验的谢福被朋友请去吃饭,他匆匆吃完饭就赶了回来。由于天气炎热,致冷器里的温度已经上升到00C以上了,实验只好暂时停止。谢福将致冷器的盖子重新盖紧后,就耐心地等着空气重新降温。注视着温度计上缓缓下降的水银柱,他心里不由得着急起来,就转身找了一点干冰,想用它来加快空气的冷却。谢福快速地打开致冷器的盖子,并立即把干冰扔进去,随后他又往致冷器里长长地叶了一口气,不料,致冷器里竟然缓缓下起了雪花!锲而不舍的谢福就这样在偶然的挥手之间找到了人工降雨的关键。1946年11月,谢福用飞机在云层上撒播干冰造雪获得成功。

 

十二、C60

1985年9月4日,美国化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梅莱和英国化学家哈罗德·克罗托正在美国休斯顿赖斯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进行激光气化研究。他们用大功率激光束轰击石墨使其气化,当温度达到80000C时,突然质谱仪上显示出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分子信号。于是,C60幸运地来到物质世界里,三位化学家也因此荣获96年诺贝尔化学奖。

 

十三、酸碱批示剂 

1645年春天,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做实验时,不慎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上,没想到花瓣上竟出现了红斑。波义耳索性将另一朵紫罗兰花瓣投入到碱液中,咦,花又变为蓝色了。波义耳对这一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收集各种花、植物做实验,终于发现,从石蕊地衣中提取的浸液在酸中明显变红,在碱中明显变蓝,非常灵敏。石蕊试液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不断探索的波义耳又研制成能指示酸碱的石蕊试纸。

 

(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分享!

中国云试剂--可移动的手提式实验科研科学粮草库。

更多了解,扫码即刻为你反应。